国家在此方面的态度和思路非常明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新快报》报道,广州市质监局表示,尽管根据国家标准,镉并非大米的必检项目,但近两三年质监部门已经把镉纳入检测中,目前尚未发现本地产大米出现镉超标现象。记者在广东、湖南、江西三省土壤污染重点区域调查发现,这些污染重灾区的形成多与工业污染和矿区乱采滥挖、尾水尾砂乱排乱放有密切关系,有的已对周围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伤害。
净化土地:中央给力,还需地方配合环保部部长周生贤18日透露,国务院近期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也是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十二五专项规划。课题研究组还做了农作物重金属含量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从衡阳到长沙段的湘江中下游沿岸,蔬菜中的砷、镉、镍、铅含量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比较,超标率分别为95.8%、68.8%、10.4%和95.8%。那么,这些污染重灾区的粮食是否流入市场,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呢?2010年11月,记者致电湖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接线人员称,粮食重金属含量检测对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都极高,目前国内能做出权威检测的机构很少,他们目前还没有相关检测项目,因此不能表态。2008年,湘江中下游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调查实验结果全部出炉,但是仅作为科研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并未能在社会上公开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且由于重金属污染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几乎无处可去、无路可逃。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到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资金将以百亿元为单位来计算,整治的目标包括,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排放的总量要比2007年削减15%,非重点地区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2007年。整治的目标包括,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排放的总量要比2007年削减15%,非重点地区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2007年。记者了解到,这次历时25小时,行程约170公里的考察,共记录到江豚48次,106头。
洞庭湖江豚,去留两依依。如果现状依旧,在未来15年内江豚即将灭绝。随着长江干流环境的不断恶化,洞庭湖对长江江豚保护的意义更为突出。合理的管理和有控制的商业采沙,既有利于湖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湖区航道的稳定。
最后一线生机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关注。东洞庭湖鹿角镇、鲶鱼口附近水域,是江豚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电捕鱼作业集中的区域,分布在这些区域的江豚是在和非法作业的渔民争鱼类资源,人与江豚争食现象明显,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江豚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对江豚虽然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救护,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行动也在长江流域6个保护区大力开展。天灾人祸叠增威胁洞庭湖一直以来就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2003年,农业部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南洞庭湖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使包括江豚在内的洞庭湖珍稀水生动物得到保护。当地渔民称,在丰水期,那里有较大群体的长江江豚活动,在枯水期湖区变浅,不适合长江江豚栖息,没有江豚活动。
但我们也知道,我们对江豚了解还远远不够。非法渔业影响长江江豚生存。[page]无序采沙是继全球变暖、非法渔业之后,威胁长江江豚生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此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于2009年、2010年,在洞庭湖、长江水位最低的1月中旬,开展了2次江豚同期调查,江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当地渔民称,在丰水期,那里有较大群体的长江江豚活动,在枯水期湖区变浅,不适合长江江豚栖息,没有江豚活动。以前经常在洞庭湖出没的江豚,目前发现的仅百多头,成为极危级动物。
此外,密集的采沙作业阻隔不同水域江豚的迁移和交流,由采沙作业引起的运沙业也威胁江豚生存和江湖之间迁移。一位环保人士对记者说。
这片水域,尤其是煤炭湾水域历次考察都可以观察到长江江豚,但是这次的分布密度不如以往的大。洞庭湖江豚,去留两依依。[page]无序采沙是继全球变暖、非法渔业之后,威胁长江江豚生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东洞庭湖鹿角镇地段,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岳阳县渔民张建设告诉记者,在当地,渔民将江豚称之为湖神,因为根据江豚拜风现象(头露出水面,朝着起风的方向)可避免大风暴。采沙船一般在岸边浅水区作业,而这些区域恰好是长江江豚的主要活动区域。非法渔业影响长江江豚生存。
东洞庭湖鹿角镇、鲶鱼口附近水域,是江豚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电捕鱼作业集中的区域,分布在这些区域的江豚是在和非法作业的渔民争鱼类资源,人与江豚争食现象明显,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江豚是非常危险的。他认为,应在洞庭湖水域选择合适的、相对封闭的水域开展江豚的迁地保护,建立江豚迁地繁殖群体。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公室官员韦宝玉说,要改变江豚目前恶劣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摒弃部门、地域的界限,站在流域的高度,部门与社会携手,真正保护好江豚与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如果现状依旧,在未来15年内江豚即将灭绝。
同时温度还会影响个体的发育,过高和过低的温度都会使发育停滞。建立保护区、人工和半自然养殖基地,是目前我国淡水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最重要的策略。
蒋勇说:如果人类再不汲取白鳍豚的教训,最后一只白鳍豚淇淇的昨天,就是江豚的明天。这次考察结果表明,洞庭湖江豚数量上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总的趋势仍在下降。记者了解到,这次历时25小时,行程约170公里的考察,共记录到江豚48次,106头。电捕鱼和定置网不仅从渔业资源量上影响江豚的生存,而且这两种作业方式本身就具有伤害性,都有可能导致江豚被伤害,甚至死亡。
他们介绍,洞庭湖部分水域商业采沙存在着无序、无限制的状态,严重影响江豚的生存。这次调查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代表,他们首度与科学家和来自林业、渔业、环保等相关行业专家合作,在洞庭湖区域使用水下声纳系统开展监测,借此更科学地了解洞庭湖江豚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此外,全球变暖引发捕鱼期改变,也威胁长江江豚生殖和抚幼。如今,江豚这个湖神自身难保,越来越难看到他们的影子了。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启鸿认为,除了提升保护区级别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保护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非法渔业活动的控制和打击力度。调查组指出,针对一些重点水域,应提升自然保护区级别。
在超低水位季节,湖面水域宽度有限,为了避免航行船舶与江豚的冲突,可以利用采沙留下的巨大沙坑作为江豚的临时避难水域,在这些水域禁止渔业活动,禁止采沙,保护这些沙坑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例如,岳阳市鲶鱼口水域是江豚重要的栖息地,种群数量比较大而且稳定。采沙船马力巨大,产生的水下噪声会严重干扰江豚的回声定位系统,使其无法准确定位。非法渔业已经成为湖区常见的渔业作业方式。
为了解决全球变暖现象对长江江豚的影响,蒋勇认为,极端气候条件下做好江豚的保护工作将会是今后江豚保护工作的重点,因此,应建立紧急气候预警方案,加强极端气候下江豚的保护。长江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部分长江江段,以及与长江相连的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中。
作为全世界近80种海洋鲸类中唯一硕果仅存的淡水亚种,长江江豚能否逃脱灭绝的阴影?种群数量少于大熊猫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启动洞庭湖江豚考察调查活动。我们还有机会,这个机会既是给江豚的,也是给我们自己的。
豚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降低人类活动对江豚栖息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洞庭湖航运的影响,水上保护不可能同陆地保护区一样完全杜绝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并没有真正扭转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2005年,农业部批复在岳阳建立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